2025年,DJI同Insta360都推出咗佢哋最新款嘅4K迷你口袋相機。Insta360係8月21日率先發表「GO Ultra」,DJI緊接住喺9月23日推出「DJI Osmo Nano」。
身為 Insta360 和 DJI 的忠實粉絲,我一發售就立刻入手 GO Ultra 和 Osmo Nano。經過整整三個月的 GO Ultra 使用以及一個月的 Osmo Nano 體驗,我對這兩款產品都有了深入的了解。本篇評測將全方位比較 GO Ultra 和 Osmo Nano,深入探討各項細節,帶來最真實的實測結果,助你做出最佳購買選擇。
評測要點包括:
- 規格比較
- 機身尺寸
- 厚度
- 重量
- 日間畫質
- 夜間畫質
- 視野廣角 FOV
- 防抖
- APP 軟體
- 開機速度
- 相機過熱問題
- 充電速度
- 電池續航
- 配件套餐
- 遠端操控功能
有啲細節雖然喺規格表上睇唔出嚟,但實際使用體驗可能會有好大影響。經過實測同整理,相信呢份內容一定可以成為你選購時嘅重要參考。

規格比較
首先係GO Ultra同埋Osmo Nano嘅規格比較,作為參考,仲有附上GO 3S嘅規格。
| Insta360 GO Ultra | DJI Osmo Nano | Insta360 GO 3S | |
|---|---|---|---|
![]() | ![]() | ![]() | |
| 傳感器 | 1/1.28 | 1/1.3 | 1/2.3 |
| 最大解像度 | 4K 60fps | 4K 60fps | 4K 30fps |
| 專屬夜拍模式 | PureVideo | ||
| 慢動作延時錄製 | 4K 60fps 2.7K 120fps 1080P 240fps | 4K 120fps 2.7K 120fps 1080P 240fps | 2.7K 100fps 1080P 200fps |
| 寫真解像度 | 50MP | 35MP | 9MP |
| 影片儲存 | SD 記憶卡 | SD 記憶卡+內建儲存 | 內建儲存 |
| 最大視野角 FOV | 156° | 143° | 150° |
| 運行時間(單機身不帶Action Pod) | 1080P:200分 (70分) 4K:170分 (60分) | 1080P:200分 (90分) 4K:120分 (50分) | 1080P:140分 (38分) |
| 80% 快速充電 | 相機單機身: 12分鐘 | 相機單機身: 15分鐘 | 相機單機身: 23分鐘 |
| 100% 充滿電 | 40分鐘 | 50分鐘 | |
| 螢幕尺寸 | 2.5″ 翻轉螢幕 | 2.0″螢幕 | 2.2″ 翻轉螢幕 |
| 重量 | 單機身:53.2g 相機整體:162.6g | 單機身:52.6g 相機整體:124.0g | 單機身:39g 相機整體:135g |
| 防水 | 單機身:10m 相機整體:IPX4 | 單機身:10m 相機整體:IPX4 | 單機身:10m 相機整體:IPX4 |
| 錄製環境 | -20℃ 〜 40℃ | -20°C~45°C | -20℃ 〜 40℃ |
| 價格 | HKD $2,999 NTD $13,980 | HKD $2,219 NTD $8,890 | HKD $2,759 NTD $12,900 |
除咗廠商官網上面公布嘅規格之外,仲有啲選購要點值得關注。呢啲要點係根據我兩年幾使用迷你運動相機嘅經驗總結出嚟嘅。我由2023年發布嘅Insta360 GO 3開始接觸拇指相機。
| Insta360 GO Ultra | DJI Osmo Nano | |
![]() | ![]() | |
| 白天日光畫質 | ||
| 夜拍畫質 | ||
| 最大視野範圍 FOV | 156° | 143° |
| 120 fps slow | 2.7K | 4K |
| 照片解析度 | ||
| 內置儲存 | ||
| 運行時間 | ||
| 充電時間 | 40分鐘 | 50分鐘 |
| 發熱 | ||
| 防風麥克風 | ||
| 遠程確認畫面 | ||
| 慢動作錄製 | ||
| 價格 | NTD $13,980 HKD $2,999 | NTD $8,890 HKD $2,219 |
Insta360 GO Ultra vs DJI Osmo Nano | 要點總結
呢篇評測可能會比較長,所以我先簡單概括一下幾個結論。
哪台畫質更好?
我個人更鍾意GO Ultra嘅影片畫質。佢唔會刻意誇張色溫或者飽和度,而係以自然真實嘅方式還原影像,觀感非常舒服。另外,GO Ultra仲有三個令我印象深刻嘅優點:
- 廣角視野達156°,比Osmo Nano更闊
- 直覺嘅觸控操作,拍攝體驗更順手
- 支援遠端操控,無論手持或者固定拍攝都更靈活方便
價格
對比價格,GO Ultra 標準套裝售價係 NTD $13,980(約 HKD $2,999),而 Osmo Nano 售價係 NTD $8,890(約 HKD $2,219),兩者價差大約 1.5 倍。
雖然 DJI 嘅品牌知名度比較高,但喺同類產品(例如拇指相機、全景相機、運動相機)入面,Insta360 嘅定價通常都會略高啲。不過 Insta360 之所以仲有唔錯嘅銷量,主要係因為佢嘅產品同 DJI 有明顯嘅差異化,而且功能更加齊全完善。
「價格」當然係揀相機時嘅重要考慮因素,但如果你最著重價錢,又想要一部體積細細嘅拇指型相機,我反而建議考慮下 GO 3S,更加輕便,性價比又高。

機身尺寸
乍睇之下,Osmo Nano 體積好似細啲,不過實測之後發現,Osmo Nano 同 GO Ultra 嘅重量其實只差 0.6g。重量咁接近,原因可能包括:
- 磁鐵面積:兩部相機嘅固定方式唔同,磁鐵設計會影響整體重量分佈
- GO Ultra 機身設計較薄:雖然重量集中,但整體上感覺更加輕盈
由於結構上有差異,方形設計嘅 GO Ultra 喺錄影時相對更穩定,手持拍攝時嘅晃動感會細啲。

硬件差異
- GO Ultra 可以錄製更長時間嘅 4K 影片
- Osmo Nano 喺 1080P 模式下可以錄得更耐
- GO Ultra 支援快速充電功能
- 錄影耐熱能力:GO Ultra 最高支援 40℃,Osmo Nano 最高支援 45℃
- 防水等級:兩者均達 IPX4,單相機可承受防水 10 米
兩部相機各有各嘅優勢:GO Ultra 比較著重「實用性」,而 Osmo Nano 就偏向「耐用性」。雖然喺電池同防水等硬件表現上有少少差異,但整體嚟講,硬件規格大致相近。

GO Ultra 實用度更高
總的來說,我認為 GO Ultra 係一款對入門新手更友好嘅 Vlog 相機,能夠滿足日常同一般使用者嘅需求。
- 4K 錄製畫質夠好
- 支援各種支架配件
- 比起「運動」更適合「旅行記錄」和「日常 Vlog 」
- I人友好, 帶在身上不顯眼

我覺得 Insta360 嘅產品設計始終好著重「用戶體驗」,呢個亦都係我堅持做評測嘅原因——自己用過覺得好,先至會有分享嘅衝動。
憑藉高畫質、多功能同簡單易用嘅設計,GO Ultra 能夠吸引唔同性別同埋旅遊愛好者。雖然價格比 Osmo Nano 略高,但對於好多人而言,呢個價值係值得嘅。
另外,Insta360 喺應用程式 APP 方面一直優於 DJI。 相比之下,Osmo Nano 嘅 APP 連接經常唔穩定(笑),即使換成 Osmo 360 或 Osmo Action 5 Pro,都唔會出現咁頻繁嘅連線問題。
使用 Osmo Nano 時,我還遇到了另一個問題:錄影過程中機身太容易發熱,15 分鐘就會開始發熱,超過20分鐘甚至出現過熱導致關機的情況。用過運動相機的朋友都知道,過熱其實是運動相機的通病,但在 Insta360 或 DJI 的產品上,其他的運動相機 10~20 分鐘的影片錄製幾乎不會出現過熱情況。好像是第一次在 DJI 的產品上看到發熱問題這麼顯著。相比之下,GO Ultra 的發熱問題並不嚴重,20分鐘以內通常不會有發熱問題。
DJI 更注重「運動場景」嗎?
Osmo Nano 嘅某啲特點令我覺得,呢款迷你相機其實非常適合用嚟錄製「運動場景」。
- 價格平,適合入門玩家
- 有專門嘅相機保護殼
- 支援 4K120fps 錄製4倍慢動作延時
- 官方影片一直都係走「運動風」

DJI 呢兩年推出嘅產品都帶有好強嘅「運動屬性」,從產品設計已經可以感受到濃厚嘅「科技感」。
以 Osmo Action 5 Pro 嘅宣傳片為例,佢大量運用極限運動場景嚟展示產品性能,主打專業運動玩家市場。而到咗 Osmo Nano,仲係保持住同樣嘅風格⬇️。
Insta360 則更加注重「易用度」同「新手友好」,產品設計同使用體驗都以降低門檻為核心。相比 DJI 嘅硬核風格,Insta360 更希望讓普通用戶都能夠輕鬆拍出靚影片⬇️。
畫質比較
4K vs 2.7K vs 1080p
「4K」代表影片嘅畫質,畫質越高,電池消耗就越多。而「fps」則係影片播放嘅流暢程度,類似於每秒鐘能睇到幾多幅漫畫,顯示嘅圖像越多,動作就越流暢。因此,120 fps 最適合用嚟錄製慢動作影片。
初次入門使用建議設定 4K 30fps
| 拍攝場景 | fps 幀率 | 要點 | 推薦使用 |
| 日常 Vlog | 4K 30fps | 光線較好的場景 | GO Ultra |
| 運動場景 | 4K 60fps | 錄製流暢自然的慢動作 | GO Ultra |
| 慢動作延時 | 4K 120fps、2.7K 120fps、1080p 240fps | 捕捉最細微的動作 | Osmo Nano |
| 夜拍 | 4K 30fps (PureVideo) | 夜晚也清楚明亮 | GO Ultra |
日光畫質 ( 靜態照片)
喺白天日光環境下,GO Ultra 通常擁有更加出色嘅影片畫質表現。不過,自從 DJI Osmo Action 5 Pro 開始,DJI 喺影片畫質方面有咗顯著嘅提升。到咗 Osmo Nano,佢同 GO Ultra 喺日光下嘅畫質差距已經大幅縮小。


從靜態照片嚟睇,兩者嘅差異更加明顯。Osmo Nano 拍攝嘅照片睇起嚟稍微暗啲,但與其話係曝光不足,不如話係 HDR 效果過於強烈,導致整體亮度被壓制。
觀察多啲樣本之後會發現,Osmo Nano 並唔係所有場景都偏暗,喺背光場景下,Osmo Nano 嘅色彩飽和度更高、輪廓亦都更加清晰。呢點同 Osmo Action 5 Pro 同 Osmo Action 360 嘅調校風格一致——DJI 明顯偏好強化 HDR 表現,優先呈現討喜嘅色彩,而喺光影層次同細節解析度上有所取捨。


以呢張瀝青路面同天空嘅對比照為例:乍眼睇,Osmo Nano 嘅色彩鮮艷,視覺效果好討喜;
但仔細觀察會發現,陰影細節較弱,天空嘅層次感亦明顯不如 GO Ultra。GO Ultra 呈現出更立體嘅畫面感,對畫質有較高追求嘅用戶可能會更青睞呢種風格。




不過值得肯定嘅係,Osmo Nano 相比 Osmo Action 5 Pro 嘅解析度確實有明顯提升。DJI 喺畫質優化上持續進步,可能再過 1-2 年,「DJI 畫質不如 Insta360」呢種說法就會成為過去式。但就現階段來講,我個人仲係比較偏好 Insta360 嘅畫質。
從 Ace Pro 2 開始,可以睇出 Insta360 喺畫質研發上投放咗大量心血。更優秀嘅畫質表現、更完善嘅軟體生態同配件系統,亦令到產品定價無法像 DJI 咁樣追求極致性價比。
兩個廠商揀咗唔同嘅市場策略:DJI 主打高性價比,而 Insta360 則專注提升整體使用體驗。
日光影像品質(摘自影片)
4K 影片實測
接下來,我剪輯了一段 4K 影片進行對比測試。
整體表現同靜態照片嘅趨勢一致——Osmo Nano 嘅 HDR 效果更加明顯。然而喺某啲場景中,呢種特性反而成為佢嘅優勢。
特別是在背光環境下,Osmo Nano 展現出卓越的表現力。強大的 HDR 功能能夠有效平衡高反差場景的明暗層次,既避免了高光區域過曝,也保留了暗部細節,不會出現死黑現象。相較之下,GO Ultra 在這類高反差場景中較容易細節流失。
這張照片的構圖雖然不算完美,但能清楚展現 Osmo Nano 在背光環境下的表現。人物和前景細節保留得相當清晰,不過代價是天空色彩被壓縮成淺藍色——這是強 HDR 處理的典型特徵。
這是在陽光直射下的自拍照⬇️。


我特意拍攝了這張紅色彼岸花盛開的照片,會發現 Osmo Nano 的色彩飽和度明顯過高。不僅彼岸花的紅色過於濃烈,連背景稻田的顏色也過於鮮豔,整體畫面顯得有些過飽和。放大細看會更明顯——Osmo Nano 拍攝的彼岸花因為飽和度過高,反而失去了色彩層次,顯得失真。




順帶一提,DJI 的10 位元 Log 模式如果只用 DJI Mimo 剪輯,發揮不了太大作用。10 位元 + D-Log 模式更適合訂閱 Adobe Premiere 或其他專業軟體的人使用 (我自己沒有訂閱,所以無法深入測試)
也許有人會覺得我對「畫質」太吹毛求疵,但作為數位單眼相機粉絲,我對畫質確實有一定執著。客觀來說,Osmo Nano 色彩鮮豔清晰的特性,確實更適合直接分享到社交媒體,即使不做任何後期調色也能呈現討喜的效果。
總結來講,Osmo Nano 和 GO 3S 屬於「修正型」風格,色彩經過強化處理;而GO Ultra 和 GoPro 則是「自然型」風格,更接近真實所見。
夜拍
關於夜拍我製作了一隻比較比較影片歡迎參考↓
一直以來,Insta360 和 DJI 在低光環境下的表現有明顯差異: Insta360 擅長暗部細節處理, DJI 的燈光渲染往往過於強烈。不過Osmo Nano 相當驚艷——它在低光條件下的影像品質也出乎意料地好。

相比過去的 DJI 運動相機,Osmo Nano 畫質確實有顯著提升。老實說,DJI 過去一直不擅長處理「暗部環境中的強光源」這類高對比場景,但 Osmo Nano 已經能很好地平衡明暗反差。在某些場景下,它的明暗處理表現比 GO Ultra 還要出色。

GO Ultra 是否在色彩還原和細節描繪(包括畫面立體感)上更勝一籌呢? 客觀來說確實如此,但與過去 DJI 產品相比,Osmo Nano 已經將這個差距縮小到幾乎可以忽略的程度。
值得一提嘅係,即使喺極暗環境下行走或跑步,Osmo Nano 亦唔會出現過去常見嘅畫面閃爍問題,穩定性表現相當出色。

雖然 Osmo Nano 在色彩還原上仍略顯不足,但在明暗處理方面,某些場景下它超越了 GO Ultra。綜合來看, Osmo Nano 在低光環境下的優化可以說是個突破。

FOV 視野角
GO Ultra 的最大廣角為 156°,與 GoPro HERO 13 相同,而 Osmo Nano 略窄,POV 為 143°。以下為「影像穩定標準模式」下的最大視角對比。


在相同場景下拍攝後,我剪輯咗一段能夠清晰呈現差異嘅片段。在跳躍並將腿伸向鏡頭嘅動作中,GO Ultra 嘅視野明顯更加寬廣,營造出更強烈嘅動態張力和視覺衝擊力。
FOV 視角越廣,畫面所呈現嘅空間延展感就越震撼。如果你經常拍攝極限運動,或者需要營造誇張嘅透視效果,呢個差異值得特別關注。
慢動作延時錄製
另一方面,Osmo Nano 在慢動作錄製上表現亮眼,延續了 DJI 產品的一貫優勢。雖然 2.7K 和 1080P 的幀率兩者相同,但 Osmo Nano 的 4K 錄製可達 120fps,能夠實現錄製 4 倍慢動作。
相比之下,GO Ultra 的 4K 最高僅支援 60fps,只能到 2 倍慢動作。如果你經常需要拍攝高解析度的慢動作畫面,Osmo Nano 在這方面擁有明顯優勢。

畫質比較總結
簡單總結一下畫質方面的比較,然後繼續下一個主題!
- 整體影片畫質 — GO Ultra 更勝一籌
- 色彩表現 — Osmo Nano 色彩飽和度更高,背光場景處理出色
- 在低光環境下,兩者嘅表現都非常優秀◎
- 在視角範圍方面,GO Ultra 擁有 156° 超廣角,能夠拍出更具衝擊力嘅畫面
- 慢動作 — Osmo Nano 支援 4K 120fps,延時錄製性能更強
外觀設計
接下來睇下外觀設計。機身形狀嘅差異直接影響住使用體驗,我哋嚟快速瀏覽幾個重點!為咗更清晰地呈現,以下透過照片進行對比說明:

GO Ultra 採用霧面磨砂質感,整體外觀更顯高級感 ; Osmo Nano 採用鏤空設計搭配醒目的品牌標誌,視覺風格更為個性化。

兩款相機嘅鏡頭都採用可拆卸設計。即使不慎損壞,也能夠以相對低廉嘅價格單獨更換鏡頭,從而降低維修成本。

機身大小、厚度
來看重量的部分,GO Ultra 及 Osmo Nano 的裸機重量差異僅有 0.6g,幾乎可以忽略。不過裝上保護殼後,Osmo Nano 會增加到 12.4g,手感明顯變沉。
老實說,我原本以為 Nano 會更輕巧,但實測下來發現兩台相機的重量差異比想像中小得多。


整體而言,Osmo Nano 的單相機確實稍微輕一些,雖然日常使用時幾乎感覺不出來,對於經常登山或長途徒步的人來說,每一克都很重要。

從正面睇,Osmo Nano 嘅輪廓確實較細,但厚度明顯更厚實。考慮到兩者重量只差 0.6g,咁嘅體積配置其實都係合理嘅——平均嚟講,兩款相機嘅整體尺寸其實相當接近。順帶一提,如果同 GO 3S 比較,GO 3S 嘅體積明顯細上一圈。



GO Ultra 的另一個優勢係提供多種顏色選擇,可以配合你鍾意嘅穿搭風格。而且喺低調程度方面,GO Ultra 嘅外觀設計相對唔係咁引人注目。



LOGO
Insta360 GO Ultra 嘅相機上冇 LOGO,而 Osmo Nano 相機上有 DJI 嘅 LOGO。由於 Osmo Nano 嘅機身更細,品牌 LOGO 戴喺身上時會比較顯眼。

由於冇明顯嘅品牌標誌,Insta360 GO Ultra 佩戴時同服裝嘅融合度更高,更唔容易成為視覺焦點。不過都有啲人認為 Osmo Nano 嘅品牌標誌設計更有個性、更酷,所以呢部分純粹睇個人喜好。

使用感
作為運動相機佩戴使用時,兩者嘅表現都相當出色。但若係手持錄製,GO Ultra 嘅握持感更勝一籌,因為佢嘅機身形狀更加符合人體工學設計。不過需要注意嘅係,GO Ultra 採用圓形機身,單獨手持時容易產生轉動,所以需要更加留意握持嘅穩定性。


螢幕尺寸
GO Ultra 的螢幕更大,更容易看清楚。

不過,Osmo Nano 嘅 OLED 顯示器都非常靚,預覽畫面亦都能夠睇清楚。但喺自拍同低角度方面,GO Ultra 嘅翻轉螢幕更具優勢。

標準套裝對比
對比標準套裝發現,DJI Osmo Nano 多出了相機保護殼。


安裝佩戴方式
固定在T恤上
兩台相機都可以透過磁吸吊墜固定喺 T 恤上。就低調隱蔽性而言,我認為 GO Ultra 同 T 恤嘅融合度更高,更唔易引人注目。


戴在帽子上
GO Ultra 和 Osmo Nano 嘅標準套裝中都有一個帽夾,方便將相機夾喺帽子上使用。


GO Ultra 需要反戴帽子使用,而 Osmo Nano 則可以直接固定喺帽簷上。使用 GO 3S 時,安裝喺帽簷並唔成問題,但 GO Ultra 因為重量超過 50 克,配戴時會明顯感到頭部負重。此外,反戴帽子亦會令遮陽防曬嘅功能完全失效(笑)。

使用旋轉支架
GO Ultra 嘅旋轉支架採用了黏膠加吸盤嘅雙重固定設計,而 Osmo Nano 則只配備吸盤。

黏性吸盤用途更廣泛,可以黏喺木頭或牆壁上,但就方便性而言,GO Ultra 嘅吸盤係更好嘅選擇。

相機保護
為了保護相機, GO Ultra 使用了牽引繩 ,而 Osmo Nano 則配有保護套 。


GO Ultra 機身儲存在 Action Pod 中,因此無法使用保護殼。相反,Insta360 使用咗牽引繩防止其掉落。但如果你不小心跌倒,Osmo Nano 的保護殼將更加有效保護相機。例如,如果你騎摩托車或公路自行車,並希望即使摔倒也能保護好相機,咁保護套可能係更好嘅選擇。
電池 & 運行時間 & 發熱問題
就電池規格而言,兩者嘅表現都相當出色,但 Osmo Nano 相機嘅過熱問題更加嚴重。
| GO Ultra | Osmo Nano | ||
| 電池 | 單機身 | 500mAh | 530mAh |
| Action Pod | 1450mAh | 1300mAh | |
| 運行時間 | 單機身 | 4K:60分鐘 1080P:70分鐘 | 4K:50分鐘 1080P:90分鐘 |
| 單相機 + Action Pod | 4K:170分 1080P:200分 | 4K:120分鐘 1080P:90分鐘 | |
| 充電時間 | 單機身 | 80%充電:12分鐘 100%充電:20分鐘 | 80%充電:15分鐘 100%充電:30分鐘 |
| 單相機 + Action Pod | 80%充電:18分鐘 100%充電:40分鐘 | 80%充電:18分鐘 100%充電:50分鐘 | |
| 支援溫度 | -20℃ 〜 40℃ | -20℃ 〜 45℃ | |
| 發熱 | |||
運行時間
Osmo Nano 喺 1080P 模式下嘅錄製時間多出 20 分鐘,但 GO Ultra 喺 4K 模式下則能領先 50 分鐘。
充電時間
兩款設備都提供快速充電功能, GO Ultra 的快 10 分鐘充滿電 。
發熱
相機過熱一直都係我比較在意嘅問題。我用4K 30fps(HDR開啟)嚟拍攝,呢個係典型嘅高負荷場景,不過Osmo Nano好快就因為過熱而停止錄製。
| GO Ultra | Osmo Nano | |
| 發熱導致錄製停止 | 不會發熱 | 錄製 22分24秒 後發熱關機 |

唔夠11分鐘之後,螢幕出現「充電已暫停」嘅訊息,Action Pod停止對單相機供電。

此後,Osmo Nano 因溫度過高而停止拍攝。這令人相當意外,畢竟這是 DJI 嘅產品。
我們進行咗五次測試,分別測試相機單獨使用同放置喺收納盒中嘅情況。結果發現,以 4K 30fps 拍攝平均約 30 分鐘後,相機會因過熱而停機。切換至 1080P 拍攝時,雖然能喺短暫斷電後快速恢復錄製,但喺室溫環境下僅 22 分鐘就再次因過熱停止工作。
這似乎係 Osmo Nano 嘅一個致命缺點。雖然官方聲稱可以喺高達 45°C 嘅環境下運作,但實際表現令人質疑這項規格嘅真實性。

相較之下,GO Ultra 喺 4K 30fps 模式下可以連續錄製 2 小時 15 分鐘而唔會過熱。喺節能模式下可持續使用 170 分鐘,非節能模式下則為 135 分鐘。呢啲數據充分證明咗 GO Ultra 擁有優異嘅散熱能力同穩定性。
解決 DJI Osmo Nano 發熱的5種方法
DJI Osmo Nano 容易發熱的問題可以通過嘗試以下方法來解決,但如果是超過 30分鐘的長時間錄製還是建議考慮 Insta360 GO Ultra
- 斷開 Vision Dock 連結
若未連接 Vison Dock 時按下錄製鍵,DJI Osmo Nano 可以在 4K 30fps 下連續錄製約 40分鐘。但是由於高畫質影像處理會導致機身發熱,關閉 Vision Dock 的無線通訊(此為高負載操作)能有效延長錄製時間。
- 分段錄製(每5分鐘暫停一次)
避免長時間連續拍攝,改為分段錄製5分鐘短片,暫停後稍作冷卻,是最簡單且有效的防過熱方法。
- 使用原廠保護殼
- 關閉非必要功能
關閉語音控制,停用遠端遙控,調低螢幕亮度,禁用外接麥克風
- 降低畫質
若需長時間錄製,建議調整至 2.7K 或 1080p 30fps,僅在關鍵時刻切換回 4K 畫質。
麥克風
關於麥克風性能,我測試了兩個場景:日常Vlog 錄製和防風噪模式。
Vlog 錄製↓
兩台相機嘅錄音效果都相當清晰。然而,Osmo Nano 嘅聲音聽起來更加自然,GO Ultra 嘅音效相比之下稍遜一些,尤其喺音質細節上不如 Osmo。我感覺 GO Ultra 對於腳步聲和昆蟲聲音嘅捕捉大約只有 Osmo 嘅 70%。從個人角度出發,我會選擇使用 DJI 嘅麥克風。
防風噪↓
我分別嘗試將相機安裝喺自行車上(風噪降低模式設為「弱」)以及安裝喺汽車上(風噪降低模式設為「強」),發現 GO Ultra 喺降低風噪方面表現更為出色。GO Ultra 採用網狀結構設計,因此無論喺邊種模式下,都能有效降低一定程度嘅風噪。

如果你打算使用外部麥克風嚟進行視頻拍攝或 Vlog 創作,GO Ultra 同 Osmo Nano 都係唔錯嘅選擇。GO Ultra 相容Mic Air,而 Osmo Nano 則相容DJI Mic 2。如果你使用 DJI 自家嘅麥克風連接 Nano,目前無法喺分體上監視實時畫面,唔知日後嘅固件更新能否解決呢個問題。
錄製 Vlog 時,我更佳推薦使用外接麥克風
行動應用程式 APP
呢兩款相機嘅 APP (DJI Mimo、Insta360 APP) 功能都非常豐富,可以滿足日常嘅影片後製剪輯需求。然而,就我嘅個人經驗嚟講,我覺得 DJI Mimo 喺穩定性方面略遜於 Insta360 APP。
從軟件角度嚟睇,Insta360 APP 喺加載速度同剪輯體驗方面明顯更加快更加流暢。
使用 APP 可以做什麼?
無論係自動編輯定係手動編輯,DJI 同 Insta360 嘅 APP 都功能齊全且易於使用,所以你唔需要擔心喺錄製後如何快速剪輯影片。DJI Mimo 和 Insta360 APP 軟件嘅操作體驗也很相似。作為參考,呢係我用 GO Ultra 錄製的影片,並透過 Insta360 APP 自動編輯處理:
APP 連接穩定性
在 APP 連接方面,Osmo Nano 的應用程式連接速度較慢( # ゚Д゚)つ〃。
我發現 Osmo Nano 連接 DJI Mimo 嘅時候有啲唔穩定,不過用 Osmo 360 或 Action 5 Pro 嘅時候,就冇遇到呢種不穩定嘅情況,所以我覺得呢個係 Osmo Nano 本身嘅處理問題,而唔係 DJI Mimo 應用程式嘅問題。希望可以透過韌體更新嚟解決呢個問題。
開機速度
| GO Ultra | Osmo Nano | |
| 開機速度 | 約3至5秒 | 約0.5至8秒 |
Osmo 360 嘅啟動速度極快,相比之下,Osmo Nano 嘅啟動速度就稍微慢啲。我發現 Osmo Nano 喺待機模式時,開機速度係好快嘅,但如果超過10分鐘冇操作,相機會退出待機模式,再重新啟動就需要較長嘅時間。而 GO Ultra 嘅開關機表現就更加穩定。
套裝
對比 GO Ultra 同 Osmo Nano 嘅套裝可以睇出,兩間廠商都非常重視「VLOG」、「跑步」同「單車騎行」呢三大場景。此外,Insta360 仲特別推出咗家庭套裝,而 DJI 就新增咗車載套裝。
從配件上睇,Insta360 推出嘅套裝通常包含更多配件,每個套裝都會配有 GO Ultra 錄製時必備嘅快拆支架,用起嚟非常方便。
GO Ultra 有哪些套裝?
| 套裝名 | 適用場景 | 內包配件 |
| 創作者套裝 推薦必入 | Vlog📹 | 快拆支架、迷你腳架自拍桿、旋轉支架 |
| 跑步套裝 | 跑步🏃 | 快拆支架、螢幕保護貼、頭帶、背包夾 |
| 單車套裝 | 騎行🚴 | 快拆支架、螢幕保護貼、背帶支架、運動支架 |
| 家庭套裝 | 親子記錄👶 | 快拆支架、大頭寶寶套裝、迷你腳架自拍桿 |
想看GO Ultra 配件詳細解說? 歡迎參考以下測評

Osmo Nano 有哪些套裝?
| 套裝名 | 適用場景 | 內包配件 |
| 跑步套裝 | 跑步🏃 | 磁力頭帶 |
| Vlog套裝 | Vlog📹 | Mic Mini發射器、70公分自拍桿 |
| 公路騎行套裝 | 公路騎行🚴 | 胸帶、柔性支架、車座支架、快拆支架 |
| 車載套裝 | 開車🚗 | 車用吸盤、快拆支架 |
| 徒步套裝 | 徒步⛰️ | 肩帶支架、磁力頭帶、快拆支架 |
其他差異
還有一些其他差異,讓我們快速比較一下。
| GO Ultra | Osmo Nano | |
|---|---|---|
| 支援 SD 記憶卡 | ||
| 內置儲存 | ||
| Apple Find My | ||
| 語音控制 | ||
| 手勢控制 | ||
| 2倍無損變焦 | ||
| 遠距離監控錄製畫面 |
支援內置儲存
DJI 的 Osmo Nano 採用了內置存儲和 SD 卡的雙存儲設計,這一配置在 Osmo Action 5 Pro 和 Osmo 360 中也得到了應用。在忘記插入 SD 卡的情況下,內建記憶體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非常喜歡這個功能。
Nano 有 64GB 和 128GB 兩個版本,兩者之間嘅傳輸速度唔同。我用嘅係128GB版本,傳輸速度可以達到500-600MB/s。不過據講64GB版本只係有400-500MB/s。

Apple Find My
GO Ultra 與 iPhone 相容,並具備 Apple Find My 功能,可以有效防止因意外附著在某物上或從口袋中掉出來而導致遺失。
語音和手勢控制
Osmo Nano 增加咗手勢控制功能,而 GO Ultra 仲進一步,能夠通過手勢或者展示手掌嚟錄製或者拍照。Insta360 喺呢方面比 Osmo Nano 更加全面。
| GO Ultra | Osmo Nano | |
|---|---|---|
| 影片錄製 | 臉部 手掌 | 拍手兩次 點頭兩次 |
| 拍照 | 和平標誌 | |
| 語音控制 | 日語 英語 中文 | 英語 中文 |
2倍無損變焦
只有 GO Ultra 支援 2 倍無損變焦,呢項功能非常方便。而且可以喺保持 4K 影像品質嘅同時進行變焦。我個人經常使用呢項功能,因為佢能夠完全改變畫面嘅構圖同表達效果。


遠距離監控錄製畫面
GO Ultra 的另一個便利功能係可以遠端檢查錄製嘅影片。呢意味住您可以將單機身安裝喺遠端,然後直接喺您面前嘅螢幕上查看錄製嘅畫面。我認為呢個功能非常實用,因為如果每次都要將相機放回 Action Pod 上檢查,過程會相當繁瑣。

雖然 Osmo Nano 喺內建記憶體方面有其優勢,但如果考慮其他便捷的小功能同輕鬆無壓力嘅使用體驗,GO Ultra 可能更勝一籌。
相同點
防抖
在我看來,無論是 DJI 還是 Insta360 的相機,防抖都達到了「無需擔心」的程度。即使是在騎乘登山車或越野自行車時,防抖效果依然出色。
- GO Ultra 提供四種防手震設定:「關閉」、「低」、「標準」及「高」。
- Osmo Nano 提供三種設定選項:「關閉」、「RockSteady(標準影像穩定)」及「HorizonBalancing(水平維持功能)」。
使用 GO Ultra 拍攝時,無論是騎乘還是手持拍攝,我都會使用「標準」影像穩定設定。使用 Osmo Nano 時,我會使用 RockSteady 的廣角設定。
防水
兩者的防水性能相同,單機身本身可以在淺水中正常使用,但如果完全浸入水中就會出現問題。技術上講,整個機身的防水等級是 IPX4,因此淋到一點水是沒問題的,但如果掉入大量水中,可能會出現死機。
| GO Ultra | Osmo Nano | |
|---|---|---|
| 單機身防水等級 | 10m 防水 | 10m 防水 |
| 整機防水等級 | IPX4 | IPX4 |
遠距離控制相機
就好似我之前讲过咁,只有用 GO Ultra 先至可以进行远程视频检查。不过,这两款相机都支持拍摄前的远程监控。所以,喺用 Osmo Nano 拍摄时,最好系拍摄之前仔细检查一下构图。

Insta360 GO Ultra & DJI Osmo Nano 分別適合哪些人?
不願在功能或使用體驗上妥協
如果您注重产品嘅完整性,我强烈建议选择买GO Ultra。虽然佢嘅价格相对于 Osmo Nano 略高,但额外嘅费用其实系相当值得嘅,因為 GO Ultra 具备咗一些 Nano 无法提供嘅优势:
- 穩定,畫質好
- 不發熱
- 應用軟體 APP 連接穩定
- 遠端檢查很方便
- 翻轉螢幕設計
- 支援快速充電
- 防風,麥克風音質好
價格
如果您最关注嘅系价格而唔係产品嘅完整功能,咁Osmo Nano嘅定价确实好吸引。佢比 GO Ultra 平 1.5 倍,而且拥有极高嘅性价比。
Vlog 場景、穿著私服錄製不想相機太顯眼
GO Ultra提供咗黑色同白色两种颜色选择,产品上也冇显眼嘅大Logo,所以就算配搭休闲服装都唔会突出。我觉得佢嘅设计适合所有性别。
運動場景、會錄製慢動作延時
另一方面,只有Osmo Nano能够实现 4K 120fps 的拍摄。由于佢可以放入保护壳中,就算喺拍摄过程中掉落,也几乎冇损坏嘅风险。对于钟意录制慢动作或者喺运动场景下进行拍摄嘅朋友,我更加推荐选择 Osmo Nano。
廣角與低光表現需求
GO Ultra 拥有比 Osmo Nano 更大嘅广角视野,并且喺低光拍摄方面支持 Pure Video 同埋 AI 降噪技术。此外,佢仲支持 4K 30fps 嘅 HDR 录制功能。如果您对广角同低光表现有较高要求,我更加推荐选择GO Ultra。
專業調色與續航力需求
Osmo Nano 支持10-bit 和 D-Log M 色彩表現,非常適合需要進行廣泛後期製作的用戶。
FAQ 常問問題
- 📸 哪一台更適合夜拍?
Insta360 GO Ultra 同 DJI Osmo Nano 都支持夜间拍摄,不过佢哋嘅表现风格明显不同。
GO Ultra 具备更高嘅细节解析力同鲜艳嘅色彩表现,即使喺昏暗环境中,都能够清晰捕捉主体同画面层次。相对而言,DJI Osmo Nano 嘅色彩饱和度就会略显偏淡。- 🎥 哪一款更適合長時間拍攝?
喺长时间录制方面,GO Ultra 嘅表现更加稳定。佢有良好嘅散热同高温耐受力,就算连续拍摄,都能够维持稳定运作。相比之下,Osmo Nano 较容易出现机身发热问题,喺高温环境下甚至可能自动关机。
- 🎙️ 哪一款的錄音效果更好?
两台相机喺音讯处理上采用唔同嘅策略。
GO Ultra 提供四种音讯设定可自由调整,包括「风噪抑制(强/弱)」、「音讯增强」与「原始模式」,方便根据拍摄环境灵活切换。而 Osmo Nano 虽然冇多层级设定,但预设录音品质表现唔错,即使喺标准模式下都能够有效抑制风声。- 配件相容性有什麼差異?
喺配件相容性方面,两者差异明显:
GO Ultra 需要搭配专用嘅磁吸快拆支架。
Osmo Nano 就支持 DJI 系列产品嘅标准快拆系统,相容性更高,可以沿用其他 DJI 产品,例如 Osmo Action 5 Pro、Osmo Action 4、Osmo 360。
總結
我仍然認為 GO Ultra 是更完整嘅一款產品。佢嘅畫質依然出色、穩定發揮,一如既往可以畀到 95 分。
Osmo Nano 作為後起之秀,本來讓我期待佢能喺細節上更進一步,但實際使用後發現,喺「易用性」方面仍然有改進空間——例如 App 連線、遠端控制等部分,仲需要再打磨。
DJI 一直以 Osmo Action 運動相機聞名,但這次 Osmo Nano 的開機速度和穩定性都略顯不足。加上過熱問題、APP 連線不穩,確實有些影響體驗。雖然 DJI Osmo Nano 的售價比 GO Ultra 便宜了約 1.5 倍,但整體完成度仍有差距。
如果你特別喜歡 DJI 的設計語言或品牌風格,那當然可以考慮 Osmo Nano。只是我覺得,若 DJI 能再花點時間完善這款產品,會更符合品牌一貫的高標準。如果不想產品用起來後感到遺憾,選擇 GO Ultra 會更穩妥。而如果未來推出 Osmo Nano 2,我相信會更成熟、更完善——值得期待,也許明年就能看到。




